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2010上海世博会 > 世博会消息

上海世博会逾两万场文化演艺活动台前幕后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15日18:32
  多元文化的美妙邂逅——上海世博会逾两万场文化演艺活动的台前幕后

  新华网上海10月15日电(记者许晓青、吴宇、吴陈)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世博会。在造型新奇的展馆、令人炫目的展览之外,音乐、歌舞、戏曲、舞台剧、行为艺术,乃至各国艺术家与世博观众互动时的肢体语言与微笑,都成为上海世博会令人难忘的风景。

  截至10月上旬,上海世博会文化演艺活动累计超过两万场,还有约2000场(次)精彩演出,将在世博会闭幕前把园区气氛推向最高潮。在太平洋西岸的上海,数以千万计的中外参观者、参展方代表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陶醉于多元文化的一次次美妙邂逅。

  美妙和谐的“地球村”

  每当夜幕降临,上海世博园立刻变成了一颗璀璨的“宝石”。数以万计的各国演员仿佛是“宝石”上最灵动的装饰。

  深夜时分,结束一天的演出,在世博会白莲泾出入口通往各国演员驻地“世博村”的路上,经常传来动听的歌声、欢快的打击乐。巴西、布隆迪等国的知名歌手、打击乐手曾不止一次在“世博通勤车”上击鼓吟唱。音乐打破语言的隔阂,在短短五分钟的车程里,人们在歌声、掌声、微笑和欢呼中结束一天的工作。巴西“吗哇咔”乐团音乐总监玛格达普奇笑言:“这是一个额外的舞台。”

  这一刻的世博园,仿佛真正变成了“地球村”,显得如此和谐而美妙……

  中国宋代的茶道被搬上世博中心舞台,令人屏息凝神、肃然起敬;佛得角赤脚女歌王的婉转歌喉在“贝壳”般的世博文化中心内响起,穿透夜空;中国“最知名的外国人”、洋笑星大山站在综艺大厅的舞台上,用三种语言向世博会游客讲述着自己的世博经历……这是10月的某一天,在世博园内几乎同步举行的几场文化演艺活动的场景。

  过去的近170个日日夜夜,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出的专业和业余表演团队,已在世博园区33处活动场地轮番举行了超过2万场次文化演艺活动,吸引了逾2700万人次观赏。

  不论国家大小,历史长短,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艺人员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世博舞台。

  初夏时节,荟萃近10个国家和地区歌舞精品的“阿拉伯艺术节”走进上海世博会。埃及的转毯舞、沙特的弯刀舞等精美绝伦的表演纷纷登场。演出落幕时,不少观众情不自禁与演员一同起舞。60岁的“世博迷”严红说,这是在中国的舞台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精彩节目。

  “"十一"黄金周,每当我走过非洲广场,几内亚艺术家奏响的"胜利号角",一次次震撼我的心。”一名世博志愿者兴奋地说。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参加世博演出的非洲孩子阿希对来自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小歌手成克尔说:“你们的童谣非常好听,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去草原看看。”

  “上海世博会为来自非洲、中东、南美以及大洋洲的表演者,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级舞台,只要你看到他们的演出,就能感受到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自信与从容。”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说。

  在过去5个多月中,世博游客难忘神秘的黎巴嫩“二千零一夜”歌舞,充满力与美的西班牙佛拉门戈舞,动人的南非索维托合唱团歌声,波兰爵士风格的肖邦作品,堪称“非洲心跳声”的布隆迪大鼓,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独特的拍手舞等……

  每个人都是“最佳演员”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盛夏7月的一个夜晚,2010名中外声乐爱好者在世博园里共同唱响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演唱者中有1800名来自上海18个区县的普通市民,他们大多是两鬓霜染的老者,他们甚至还能用英语演唱《剪羊毛》,用俄语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这是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互动式民间文化演出。舞台上下,不论肤色国籍、不论男女老幼,歌声成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上海宝山区大华老年合唱团的刘柳说:“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德语、丹麦语,但根据发音,可以用汉语注音,一遍遍学唱,直到走上世博舞台,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开心。”

  世博会也为长期生活在上海的约15万外籍人士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世博会开幕式和上海活动周,人们多次见到7岁外籍小女孩李小凤和她富有中国特色的舞姿。金发碧眼的李小凤,出生在澳大利亚、生长在中国,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美国人。作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业余小演员,小凤与许多中国同龄人一样,以参与世博会为乐。

  长期生活在上海的54岁美国籍家庭主妇梅尔和她的伙伴,前不久参与了在世博园开幕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冲刺,中国!》,她说:“重在参与,期待融入这座城市的生活,也更加了解中国。”

  世博园的宝钢大舞台是一处用钢铁厂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开放式舞台,世博会期间这里设立的“中国元素”舞台区和传习区,迄今已上演了超过700场演出,其中绝大多数为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原生态”节目。700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3507名演员,与超过140万中外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原生态”已成为本届世博会上的关键词。在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晚会上亮相的土家族歌手谭学聪与他的6名伙伴,其实都是地道的农民。他们表演的土家族撒叶儿嗬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谭学聪说:“能上中国馆日晚会的舞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土家族的歌舞,这个国庆节对我的父老乡亲来说,又多了一件喜事。”

  “交响乐和芭蕾,不能概括世界顶尖艺术的全部,世博会真正告诉中国老百姓"什么是多元文化"。”一位来自北京的文艺评论家在宝钢大舞台观看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呼麦”的表演后,感慨万千。

  胡劲军说:“世博会的两万多场演艺活动,启迪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文化精粹"。在世博会的舞台上,"草根"不会被边缘化。人们发现很多直抵人心的艺术震撼,往往来自于"草根"。”

  世博舞台的“溢出效应”

  与世博园内精彩纷呈的演出相辉映,近半年来,“世博之城”上海的文化艺术盛事连连。

  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等接踵而至,欧洲顶尖芭蕾舞团络绎访华;金秋时节,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45台中外优秀舞台剧目先后登场;9月末,具有西方艺术界指标意义的瓦格纳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轮;风靡英美的时尚电视选秀节目《达人》首次来到中国,中外“草根”明星借世博东风同台演出。

  胡劲军分析,对上海、对中国而言,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世界文化艺术大集成”。世博园内两万多场文化演艺活动,以及面向园外的“溢出效应”,需要依靠复杂而又精准的文化演艺管理系统进行运作,这一过程中留下的团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世博财富。

  上海世博局活动部副部长金涛介绍,24小时全天候的物流和舞美服务,保障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各项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节目表、场地、后勤,乃至天气,“一个个细节,最终决定了每场演出的成败。”

  世博会期间,遍布园内主要景点的37个“海宝机器人”就曾经历物流和天气的严峻考验。“每次演出都必须完好无损地把机器人运抵目的地,刮大风、下暴雨,娇贵的机器人都挺了过去。”海宝智能机器人项目主管韦韧说。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还为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演艺管理经验交流创造了平台。西班牙毕尔巴鄂案例馆负责人何辰说,通过本届世博会的展览,毕尔巴鄂市“运用创意产业"拯救"城市经济”的理念被一些中国城市所接受。

  见证香港参与世博会各项文化演艺活动的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副秘书长甄美薇说,与上海同为国际都市的香港,非常乐意与上海分享文化管理经验。世博会期间,香港在上海举行了近700场文化演艺活动,创造了香港各类境外推广活动的规模之最,这也是香港吸收世界各地文化发展经验的好机会。

  甄美薇表示,世博会后,香港与上海之间、与内地其他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香港很乐意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包括特区政府扶持文化发展及培养人才的模式等,与内地进行分享。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说,可以预见,“后世博”效应不单是城市硬件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更是城市文化创意的进步。她认为,通过此次世博会,激发了本土创意人才的活力,锻炼了一支人才队伍,将有助于促进这座城市文化创意水平的提升,对于“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发展蓝图的制定,也有启迪意义。

2010世博看点

2010世博独家策划

2010世博精彩图片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