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2010上海世博会 > 世博会消息

专访上海世博会上海馆馆长陈东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07日18:46
  新华网上海10月7日电 记者许晓青 吴宇

  “一个9岁小男孩3次来到上海馆,他对我说"很震撼,我非常喜欢,我看到了上海的未来"。”上海世博会上海馆馆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露出欣慰的表情。

  25年前,29岁的陈东作为中日青年大联欢的回访代表赴日本考察,有幸参观了筑波世博会,至今她仍忘不了在那一届世博会上看到的可视门铃、智能机器人、人造卫星等。她说:“当时看后很激动,回来写下很多感想。其实25年前的那段经历,就是一次展望未来的旅程,它的效果一直可以影响到今天。”

  陈东认为,当年筑波的切身体验,为她服务上海世博会提供了一种精神动力。“世博会的举办,面向的是整个人类的未来。作为世博会展馆的建设和运营者,我们需要给参观者"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

  “最初的时候,有个别学者建议,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整个上海就是一座"上海馆",就不需要再建一座上海馆了。对此,我们讨论了很久,最后认为还是需要一个展览,以给所有到上海的客人一个交代。去年夏天,韩正市长最终提出,希望馆内有一部能运用高超技术表现上海的电影。”陈东回忆。

  上海世博会开幕5个多月来,位于中国省区市联合馆一隅的上海馆,每天接待约3200名中外来客,日运行时间超过14小时,包括放映约54场动感电影。由上海市民提供的上万张照片组成主题墙,成为展馆绚丽缤纷的“外衣”,8分钟电影几乎获得了所有观众的称赞。

  在8分钟的动感电影之旅中,游客可以站在一个模拟真实场景的圆形甲板上,跟着影片的韵律有节奏地摇摆,体验上海从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过程。 今年8月末,台湾知名文化学者李敖参观上海世博会的第一站就选择了上海馆。走进青砖黛瓦的石库门场景,75岁的李敖通过8分钟电影找寻着儿时的上海记忆。他指着电影中的“三毛”形象激动地对陈东说:“我小时候所生活的那个上海,真的有现实中的"三毛"。”

  除了“三毛”,8分钟电影中还出现了“老上海的电影棚和众明星”“自行车上的甜蜜恋人”“上海牌手表”等细节,令观者感慨万千。香港特别行政区前特首董建华,儿时曾在上海生活,也对上海馆情有独钟,参观后他连连赞叹“意犹未尽”。

  陈东说:“8分钟里,你可以看到上海的"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通过脚下的动感装置,身临其境,体验上海开埠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交通工具变迁,从小舢板、马车,到黄包车、铛铛车,再到自行车、三轮车和小汽车,乃至如今的高铁和磁悬浮列车……镜头不单纯是怀旧,也试图告诉人们上海今后发展的蓝图。”

  “我们试图让每个观众能看到上海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影片结尾部分可谓"上天入海",上海已启用的滴水湖、新能源设施等场景以小见大,现实中的舞者从天而降,电影背景中则出现了老年人返老还童的幻想一幕,以表达我们对中国城市美好未来的向往。”她说。

  “通过上海馆,可以预见的还不止是城市硬件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更是城市文化创意的进步。”陈东表示,通过此次世博会上海馆的设计、建设及运行,激发了本土创意人才的活力,锻炼了一支人才队伍,将有助于促进这座城市文化创意水平的提升,其“后世博”效应还将逐步显现。

  上海馆被称为“永远的新天地”,陈东说,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上海留给外界的“百变”印象,上海在人们心中是一座总也看不完的城市。她介绍说,即使是一部8分钟电影的诞生和运行,也不止是上海本土团队管理,还有包括德国、美国、奥地利、瑞士的工程师,可谓“海纳百川”。上海馆的主题墙更是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成果,非常难得。

  陈东认为,上海馆建设之初,不仅是为了激发上海人的共鸣,更是要让每个世博客人对上海产生更多的好奇,激发大家进一步了解上海的渴望。她说:“事实上,5个多月来的展出,确实实现了这一点。”

  10月8日至12日,世博会将迎来上海活动周,陈东说,届时将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演艺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进一步抒发上海“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情怀,呈现这座城市积淀已久的人文魅力。

2010世博看点

2010世博独家策划

2010世博精彩图片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